“怎样才是一堂好课”主题沙龙活动
——武进区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时间:4月17日
地点: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参加研讨人员:许敏 张军 毕丽芳 蔡丽英 施秋亚 于燕 孙玲
黄亚萍 潘丽洁
主持人:许敏
活动背景:《新纲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新的课堂教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对课堂教学本意的真正回归,由此带来了对一堂好课的新的解释,同时为了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我园借武进区公开教学活动之际,开展“怎样才是一堂好课”的主题沙龙研讨,其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大家在相互学习中思考,在平等交流中提升自己。
活动准备:
1、在集体备课时结合自己教学实例谈怎样才是一堂好课。
2、观摩课大班综合活动《好玩的报纸》和大班音乐活动《雨点跳舞》
活动过程:
主持人: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代表礼嘉中心幼儿园向同行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沙龙主题研讨活动是我们的一次尝试,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幼教行家及同行们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今天的沙龙活动主题为“怎样才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答案,下面让我们的老师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蔡老师:我觉得一堂好课应该是活而不乱、自主开放、并且是从孩子们生活中来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孙老师:我觉得一堂好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的课。
于老师:给幼儿提供学习创作的空间,建立幼儿参与创作的意识,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这才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
施老师:我认为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实实在在的课就是好课,能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的就是好课。
张老师:我认为 活动中老师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有灵活多变的回应策略也是一堂好课的关键。
主持人:刚才你们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多角度诠释了一堂好课的标准。
二、根据课堂教学实例,判断是否符合好课标准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师说了说各自对一堂好课的标准的看法,其实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从刚才的两堂课我的大班的综合活动《好玩的报纸》和毕老师的音乐活动《雨点跳舞》入手,让我们共同走进教师和孩子中间,用你手中的标尺,判断它是否符合你心中的好课标准。
下面,我先说一说我的课《好玩的报纸》:
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是要让孩子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一点新的思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玩有所获。本活动中我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同时也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一切都顺其自然,跟着幼儿的思维走,而没有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提问走。在孩子们了解报纸的基础上,去想方设法玩报纸,然后再加深孩子们的经验技能,让他们探索剪更长的报纸,初步感受其中量的变化,让孩子们在自然探索中知道,要剪更长的纸条必须剪的细,而且不能断,完成作品后,孩子们都共同分享了成功的快乐,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在自由玩、自由探索的时候,是很难让他们停下来的,所以我预先设计,加上了时间的限制,由于紧张吧,我忽略了这一细节。即使这样,我觉得我们全班孩子包括好的、中间的,全都发生了变化,从进来以前到出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都在这个师幼互动的、自然和谐的、充满创造与快乐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希望大家能对我提出更大的帮助。下面有上课的毕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毕老师: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幼儿喜欢歌唱活动,
蔡老师:各位老师,根据我刚才的观点,一节好课应该是活而不乱、自主开放并且来自于幼儿生活的课。今天的综合活动“好玩的报纸”就体现了这个理念,报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让幼儿在自主开放的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许老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报纸可以做什么?”“过期的报纸又可以做什么?”逐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另外,我认为许老师的提问还具有开放性:如“你用报纸做什么?”有的幼儿说:“报纸可以做飞机”。有的幼儿说“报纸可以做皮球”。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使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并能大胆的表述表达。在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里,老师又提出新的问题:“看看谁能把这张报纸剪成最长的一条?”把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推向高潮。幼儿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孙老师:我觉得一堂好课应该是面向全体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得到提高,得到发展的课。原来,我们上公开课都是从班级中选出一小部分各方面条件表现都比较好的孩子参加,今天我园的两个活动让两个班级的全体幼儿参加,让同一个教室的孩子享受了同样的教育。
教育面向全体幼儿这才是一个好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许老师的《好玩的报纸》这个活动,虽然是一节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活动,但她让班级中优势智能的孩子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弱示智能的孩子在同伴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绕圈的方法剪出了长长的纸条。通过这个活动增强了这些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技能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于老师:给幼儿提供学习创作的空间,建立幼儿参与创作的意识,提高幼儿学习的有效性这才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
就拿毕老师这节课来说吧:她首先建立了幼儿参与创作的意识,用“小雨点在哪里跳舞”这个问句来启发幼儿,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想象创编,为幼儿学习歌曲留有一些创作的空间,另外绘画与音乐结合,使得幼儿只要接触音乐就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音乐内容的画面,养成想象、随时进行创作的好习惯。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与信息,同时激发了想象,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幼儿绘画的图片与教师准备的图片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图谱,引导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同时将歌曲中的难点运用重点前置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学习,从而解决了幼儿学习的障碍。
施老师:我认为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实实在在的课就是好课,能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效果就是好课。
许老师的课《好玩的报纸》选材是来源于生活中,而她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们来玩,让孩子在愉快地玩的过程中发现废旧报纸的用途。许老师的课,孩子们在玩时如此开心,积极参与展开想象,制作玩具,在操作时如此忙碌,说明孩子们对这个活动是感兴趣的,乐意去学的,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方法比别人的方法好,剪的最细最长时,孩子就特别开心,没有什么比“让孩子快乐的参与”更重要的了,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亲手尝试就可以了,就开心了。许老师用最简单的方法轻松完成了教学目的,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到知识就算成功了。
张老师:我认为 活动中老师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有灵活多变的回应策略也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我也来简单谈谈刚才的活动许老师从生活出发选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报纸作为题材,很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当孩子们说出废报纸还可以做许多许多的东西时,老师积极引导幼儿去尝试。你们用报纸可以做什么呢?教师接住了幼儿抛过来的球,又巧妙地把幼儿抛过来的球传给了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幼儿推向学习的主体。在比一比谁剪得最长这一环节中,许老师给孩子充分探索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毕老师在音乐活动中也灵活运用启发语:“小雨点还会在哪里跳舞呢?”给孩子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编。两位老师的指导语简洁明了,有条不紊。评价语也恰到好处。如:许老师在评价幼儿剪出的纸条时说:“你剪出的不是最长,但你剪得又细又匀”,“你剪得很特别”等,给孩子以充分肯定,让孩子充满了自信。
两个活动的过程自然流畅,老师和孩子们始终自然和谐,两位老师一直象个玩伴,和孩子一同游戏,体现了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角色。
主持人:刚才老师们的发言就像一颗颗散落着的美丽珍珠,穿起来就是一条闪闪发亮的好课标准,虽然,好课的标准无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我们期待在追求好课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今天沙龙活动“怎样才是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好课的具体标准。我想它不会随着沙龙的结束而结束,我们会继续以自己的实践来探讨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请幼教行家和同行们对我们的这次活动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