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摘要〕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参数,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越发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新《纲要》对幼儿心理健康指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明确要求,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或心理上轻视,或方法上的失当,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我依据教育心理原理,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从环境创设、领域教学、问题教育、家庭教育等四方面论述了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一直以来,幼儿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而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健康发展到达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这是新《纲要》中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要求。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志:(1)动作发展正常;(2)认知发展正常;(3)情绪积极向上;(4)人际关系融洽;(5)性格特征开朗;(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这时期的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所以,该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等。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四方面谈谈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和谐环境——良好心育氛围的营造
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活动环境,让他们在丰富、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既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创设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的物质环境,班级内活动材料应该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墙面布置要体现儿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内容要随季节和主题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
其次,创设愉快、轻松、平等、宽松的心理环境。《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因此,教师还要积极为幼儿建构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孩子之间的一种平等、尊重、亲密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及时地与幼儿进行沟通,这种师生间的沟通,能缩短老师和孩子间的距离,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老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互相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还需要教师能接纳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原则,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步产生和树立自信心,教师还应该树立起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幼儿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感官体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领域教学——先进心育理念的渗透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活动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其他领域的教育中都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教学目标中融合心理健康内容。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以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内容,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在各年龄班展开。教师除了专门组织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首要目标便是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对自己的认同感;再如艺术活动《克隆小寿星》,目标之一是感受与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目标之二是在幼儿创造性的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对他人和自我的客观评价。
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内容。教育内容的融合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如语言领域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理解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等良好的情感,并将这些线索扩展,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最后,在学习评价中融合心理健康的内容。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对孩子的活动给予较多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续式、整体性教育。
三、问题教育——科学心育方法的完善
问题教育是指教师抓住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加具体、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问题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对幼儿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具体行为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精心设计有关教育活动,通过对不同幼儿行为问题进行的问题教育,可以探索获得更多教育的方法。例如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矛盾,老师面对孩子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应当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通过简单的谈话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补偿中,和同伴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这种方法在充分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同时,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针对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我常用以下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模拟情境。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其在不同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经历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二)、发展榜样作用。通过给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由模仿开始,从无意到有意、由被动到自觉地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样的行为习惯。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因此,这种方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有效。
四、家庭教育——优良心育成效的延展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园同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的一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醒家长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健康的言行和人格去影响孩子。
其次,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团结友爱,对孩子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家长懂得自己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鼓励。
再次,让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保护孩子自尊心。提醒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不随意挖苦,讽刺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支持爱护孩子的尝试行为。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最后,让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不影响孩子的健康,还有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也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因此,父母要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全面实施心理教育健康势在必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促进幼儿形成健全心理与完美人格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