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武进区幼儿园业务园长能…
关于开展武进区学前教育研学…
2025年武进区园本教研优秀园…
武进区“区域推进幼儿园课程…
关于开展武进区“区域推进幼…
关于开展武进区“区域推进幼…
关于开展武进区学前教育研学…
关于开展武进区学前教育研学…

春季小儿咳嗽多发,宝宝需忌…
7岁以下的孩子不宜接触电脑
【转贴】婴幼儿经典食谱100种…
娃娃也要“泡脚”
孩子反复“感冒”怎么办
观幼儿睡态可辨别是否生病(…
小儿腹泻简易食疗法
关于肯得德基
 
让"科学发现室"更具价值--对"科学发现室"的思考和实践
发布时间:2006-08-29   点击:   来源:   作者:  

让“科学发现室”更具价值

——对“科学发现室”的思考和实践

兆丰幼儿园  

作者:tugang 发布时间:2006-8-22 阅读次数:9

世界上许多的教育家,如:杜威、乔治夏帕克、陶行知、陈鹤琴等都非常强调中学。他们认为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做,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使幼儿主动获得科学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和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

《纲要》中也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由此,“科学发现室”孕育而生。科学实验室的创设,对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幼儿的观察、思考、比较、推理、判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许多幼儿园都建立了“科学发现室”,但据我了解,现在“科学发现室”的存在,缺乏目标性,科学性,随意性也较大,就像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鸡肋”,丢之可惜,食之无味。

一.存在问题:

1.“科学发现室”像是一个储藏室、呈列室。在学期初,老师们按自己的意愿将游戏材料,玩具一一分类摆放好,缺乏操作性、趣味性。

2.游戏材料老套,且从不更换。幼儿进科发室游戏属参观活动,有限地材料和玩具制约了孩子们的探索活动,孩子们也不感兴趣。

3.游戏内容和材料缺乏层次性。小中大班的孩子都进同一个科发室游戏,老师们也觉得活动难开展,难挖掘游戏的深度。于是每逢开展科发室活动,都是囫囵吞枣、浑水摸鱼,敷衍了事。

二.思考:

1.设立幼儿园科学发现室不是设立一个呈列室,挂个牌子,放上部分器材、玩具而已,如何真正发挥出科学活动室作用,落实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活动目标?

2.幼儿的探索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幼儿园开设的科发室活动怎样才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3.科学发现室的材料是幼儿“探索发现”的物质基础,由于幼儿年龄层次不同,加上幼儿间个体差异较大,科发室的活动内容和材料如何适应各年龄班孩子的活动需求?

三.有效对策:

1.创造科学氛围, 激发探索兴趣

 “科学”的范畴非常广泛,深遂。科学成果、科学现象、科学方法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纲要》中也强调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象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而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就是为幼儿提供发现、操作、探索、认知的场所。因此,在科学发现室,应创设一个具有浓郁“科学氛围”环境,如在 “科学发现室”的墙上挂着 “数学家祖冲之”、“水稻之父袁隆平”、“天文学家张衡和他的地震仪”等科学家的画像,让幼儿耳濡目染,把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铭记于心,从小学有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并且紧紧围绕“幼儿生活”这一中心,为幼儿提供可见、可闻、可操作的材料,可以动员幼儿一起收集可再利用的废旧物品,充实游戏室,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用自己的感受去充分感知事物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科学教育也是一样,幼儿科学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学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又要求幼儿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主地感知各种环境中的科学知识,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饶有兴趣的接受科学教育。

2.开辟五大区域,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我园一楼有三个小型活动室,每个活动事面积约25平方米,我们统筹安排,把室内布置成五个区域:物理区、化学区、生物区、拼装区(这四个区域主要供幼儿动手操作、试验和探索。均以版块的形式展现,即只是将场地分隔开,做好标记,便于合并或分组)、阅览区(幼儿在观察、摆弄之余还可以随时阅览各种有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大自然世界的VCD影像。有VCD放映专用室;利用走廊作为阅览资料室)。我们还将游戏材料统一存放在材料收集区内,以便管理和有效使用。

各班教师根据近阶段科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设计活动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区域,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筛选成品或半成品的游戏材料,充分利用场地,自主开展科发室游戏。在时间安排上每周各班有两次30——40分钟的时间可以入室活动,这样即保证了场地的合理分配,游戏材料的有效运用和管理,而且适合了不同年龄班幼儿的需要。使科学发现室活动真正开展起来。

科学发现室创设了一个与科学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只有在时间、空间、材料上得到了保证,才能有效保障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目标才能得以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教育的教育功效,为幼儿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树立目标意识,并贯彻到行动始终

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创建科学发现室的有力保障。我园课题“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活动研究”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及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态度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创设科发室时,我们应明确:本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涵盖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本阶段的系列科学活动是以什么为主线?并通过环境设计布置出来。如在“神奇的力”系列活动中,我们可以在科学发现室为孩子们提供“旋转的陀螺”、“省力的斜面、“‘不听话’的惯性”、“沉与浮的物品”、“不倒翁”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力”的系列活动中,观察、感受、思考。

由于幼儿年龄层次不同,加上幼儿间个体差异较大,就很难将科学发现室的内容和材料划分到各年龄班,因此,我们提出遵循“分层,自主,开放”原则。

分层性原则——目标分层:各年龄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以及阶段教育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材料分层:供给幼儿的材料不仅体现多样性,还富有层次和变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每个幼儿产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感,对玩具材料的支配感,以及对自身行为的胜任感。

自主性原则——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的材料和合作的伙伴,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等。

开放性原则——在幼儿活动时,教师不过多干预,而以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为主。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才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

如此,势必能引起幼儿积极活动的欲望,并能赢得孩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让“我要玩”成为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特征,不断吸引他们投入活动,教师必须做到“课前有目标,课中有目标,课后有目标”,引导渐变,促进突变,灵活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使科学发现室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4.教学相长,促进共同提高

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通过观察、操作、实验

获得了知识,养成了良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并产生了强烈的自信。他们的学习反馈能激发教师的教育思路,拓展教师的教育技能。我们老师更应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观察、思考并充分发挥启发、引导作用,使幼儿乐在科学发现中。

科学活动片段(一):大班科学活动“纸儿本领大”。在主题活动《小问号》中,孩子们在“沉浮”游戏的牵引下,对“纸”的兴趣特别大。因此,我们设计了“纸儿本领大”这一科发室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及认识纸改变形状后具有承载力的这一科学现象,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前,老师组织小朋友一起收集各种性质不同的纸张(油皮纸、糖纸、彩色皱纹纸、纸板盒、挂历纸、大量的报纸等),将“物化生拼”四个区域变成四个活动小组,供幼儿分组操作;开放阅览室,提供VCD “四大发明——造纸术”、“纸艺”。活动中,老师先提供报纸,以玩纸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和尝试:如何让纸张立起来?孩子们反复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操作实验,可是把纸扶着就能站,手一松就到了,好多孩子都泄气了。这是,有个幼儿将纸折出 “M”等形状,让纸儿轻易地立了起来。孩子们高兴极了,在一旁耐心观察的我也异常兴奋,孩子们受他启发,纷纷开始了尝试。于是,“飞机、小房子、小桥、尖塔------”层出不穷,于是,老师让孩子们谈谈“同是一张纸,为什么折叠后会变的很有力?”时,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却说的非常有道理:“原来的纸是平平的,折过以后变的曲折了,就象有了脚一样。”“纸折叠之后,就变硬了”。 “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已然存在于孩子们心中。老师还为幼儿提供了其他材料,鼓励能力强的幼儿继续探索:不同厚薄的纸,承载力一样吗?也可以通过玩各种纸张,发现纸的其他特性。另外,我们还提供纸和笔,让幼儿边做实验,边做记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画一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展开探索想象的翅膀。在这个活动中,是教师引导孩子,还是孩子引导了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善于从幼儿的反馈中吸取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科学活动片段(二):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在科学发现室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吹泡泡”的游戏,给每组幼儿提供了肥皂、洗衣粉、水,麦管,让幼儿自制“泡泡水”吹泡泡。刚开始,孩子们可开心了,和自己的好朋友一阵忙活,可没多久就泄气了,没有一组能吹出圆圆的泡泡。于是,教师及时调整了材料,增添了洗洁精、洗发精、热水、量杯、小勺、记录纸。建议小朋友,注意材料的用量,并试着做记录。经多次实验,有两组小朋友利用“洗洁精和少许热水”制作成的泡泡水率先取得成功,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在吹泡泡时,我们也由每人一根麦管改为随意,让幼儿自由地用麦管。有的用一根吹出一只泡泡,有的用两根吹出两只泡泡,有的甚至更多,就这样,由浅入深,使探索活动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科学发现室的材料是幼儿“发现”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能动性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孩子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我们要善于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具体材料,根据目标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教育功效。

成功的欢欣鼓舞,不成功的反复尝试,都是幼儿发展的过程。孩子们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发展:不仅对科学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获得相关科学知识的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与人良好合作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以及正确的竞争意识等等,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们今后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有益的保证。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孩子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让幼儿真正了解“生活中的科学”,从而学会“科学的生活”,是我们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宗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 2005-2018 常州市武进区幼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052206号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